赵若希,女,34岁,中共党员,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音乐学院讲师,现任海棠国乐民族管弦乐团执行团长、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乐山市二胡学副会长、乐山师范学院海紫国乐美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从教以来,她始终不忘人民教师的职责使命,认真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曾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市厅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曾指导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2项国家级、3项省级;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四川省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2项三等奖、四川省大学生音乐创新大赛论文组金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第四届(敦煌)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专业组二等奖等。
若你学有所成,便是我之希冀
在乐山师范学院,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她专业扎实,教学严谨;她心怀大爱,言传身教;她用琴弓搭起艺术与理想的桥梁,用热忱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她,就是音乐学院器乐教研室教师、海棠国乐民族管弦乐团执行团长——赵若希。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青年教师代表,赵若希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在教学科研、学生指导、艺术实践与美育服务中默默耕耘,用奋斗与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初心不改,归来仍是“少年心”
赵若希是乐山师范学院2014届毕业生,研究生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学习期间她成绩优异,曾包揽各类奖学金,荣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并多次代表学校赴钓鱼台国宾馆、智利等地演出交流,展示中华民族器乐的艺术魅力。
面对来自多地知名发展平台的邀请,她毅然选择回到母校任教,成为少数几位“学成归来、反哺母校”的青年教师之一。她说:“当很多人奔赴远方,我愿回归起点重新启程,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从老师那里获得的爱与希望,传递给更多学生。”从学生到教师,她的身份变了,但初心未改。她把梦想扎根讲台,把热爱倾注学生,用行动诠释着“回来,不是重来,而是为了成全更多的未来”。
以琴育人,坚守责任心
她始终将“课堂质量”与“学生成长”放在首位,深度推进胡琴类课程的素质化、融合化、应用型教学改革,主讲《器乐基础》《民族室内乐》《民乐团排练》《创新创业》等多门核心课程,构建了以“技术—表达—文化”三位一体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深受学生欢迎。她依托“海棠国乐民族管弦乐团”实践平台,打通“课堂—乐团—舞台”一体化教学路径,鼓励学生掌握二胡、中胡、高胡等多种胡琴的演奏技能,推动形成“复合型胡琴人才”培养结构。她常说:“学生不是为了一门乐器而学,而是要学会用乐器去表达自己、理解世界。”
她尤其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成长。面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始终以耐心与责任陪伴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清晨与黄昏,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突破瓶颈,找到方向。她善于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出“沉浸式红色音乐党课”理念,打造“红色移动剧场”等教学项目,使民族音乐成为传递信仰、讲述中国故事的“活教材”。教学项目不仅服务于课堂教学,还深入社区、乡村、中小学等地演出20余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在多个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屡创佳绩:第四届中国民族器乐(敦煌)展演中获二胡青年组银奖,第九届敦煌民族艺术周四川赛区中2名学生获铜奖,多位学生在“青春中国”全国校园才艺选拔赛、“国培计划·国艺魂”全国艺术展演等活动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她指导的《红色移动剧场》获四川省大学生音乐创新比赛三等奖,指导学生撰写的论文《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与实践路径探析——以“民族器乐课堂”为例》获创新大赛论文组金奖;所指导的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在四川省大学生音乐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她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相关教学成果在理论研究中也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专家一致认可。
作为班主任,赵若希始终将“陪伴”作为育人的第一要义。她深知,真正的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她用心倾听学生的喜与忧,用行动回应学生的冷与暖。课余时间,她常常深入宿舍、琴房、排练厅,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
学生生病时,她总是第一时间送去慰问品与关心;学生演出时,她亲自准备鲜花,送去掌声;学生焦虑迷茫时,她总能耐心倾听,轻轻点拨方向。在她的带领下,班级不仅是学习群体,更是温暖互助的共同体。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带领他们申报课题,参与科研课题撰写、调研活动与论文发表;她还将学生纳入到学院新媒体建设中,师生携手运营学院公众号、抖音账号,记录教学活动、宣传民族音乐、推广思政项目,让“学生参与”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在排练厅、在演出后台、在一次次音乐会现场,她和学生并肩而立,彼此照亮。他们是她教学路上的“小帮手”,也是她音乐梦想的同行者。
传播非遗,传承匠心
赵若希不仅是“教演奏”的老师,更是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她长期致力于地方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将嘉阳河川剧、彝族传统器乐、四川清音等非遗文化系统性融入课程、科研与演出实践,打造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教学”模式。
她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彝族传统器乐的数字化建设与演奏实践》《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以小凉山彝族传统乐器为例》《嘉阳河川剧伴奏的当代表达》等十余项,均实现了成果转化与课程嵌入。
她带领学生将彝族“马布”改编为民族室内乐作品,将川剧锣鼓元素融入二胡协奏曲,将非遗素材开发为教学案例,并通过音乐会等形式走上舞台,真正实现了“教、研、演”三位一体的非遗育人路径。赵若希在为非遗“发声”,也在为时代“留声”。
奔赴山海,播撒爱心
除了校园教学,赵若希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乡村文化振兴与民族地区支教服务。她多次深入马边底底古村、小谷溪村、峨边等地,开展“艺术进万家”“乡村美育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等项目,为孩子们带去专业器乐教学与音乐启蒙课程。在课堂上,她和志愿者们用音乐开启孩子们的音乐世界;在每一次离别时,总有孩子紧紧拉着她的手,哭着说“老师,别走”。那一刻,她更加坚定了让美育走进边远山村、照亮童年心灵的初心与使命。
她与学生一道用心设计教学内容、编排适龄曲目、培训乡村艺术骨干,并参与《关爱特定群体儿童美育教育实践》等横向课题研究,推动美育在民族地区“可持续、可复制、可传承”。
结语:心有繁花,不负讲台
“若你学有所成,便是我之希冀。”这是赵若希挂在心间的一句话,也是她默默坚守的教育信条。她始终相信,最动听的旋律,不在音乐厅,而在一个个学生成长的步伐中。从一名青年学子到人民教师,她把梦想扎根讲台,把热爱倾注学生;她让艺术走出象牙塔,让教育走进人心里;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她,是万千教师中的一员,却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她不图鲜花掌声,唯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热爱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