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在推进课程与思政互融、教书与育人互促方面基本情况:
“课程思政”是地方高校地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理念指导,为有效落实专业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结合我校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2年度本人积极推进“自然地理学”课程与思政互融、教书与育人互促: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深化课程思政教学
注重更新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深度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海洋环境的保护、“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元素持续指导自然地理学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类自然科学精神(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求真务实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精神培养(如热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生态文明等)、爱国奉献精神培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英勇抗争等)。
二、对标学生需求中心,开展思政案例教学
注重基于“以学生思政需求为中心”开展融通式思政案例教学。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并结合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学生需求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为基础,认真筛选出“胡焕庸、伍光和、胡双熙等地理杰出人才科研精神”“汶川地震幸存者焦祖惠感恩回报社会主动参与抗疫”“中国积极参加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毛乌素沙漠未来将从陕西的版图消失”等典型案例,作为该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基石,并采用课前提出科学问题,加强独立思考;课中引入新闻热点,组织分组讨论;课后评价教学效果,加强行为监督等方式开展教学,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好学乐学的思政教育氛围。
三、强化教学评价标准,建立跟踪评价体系
注重“教师+学生”为评价对象的双重评价。教师评价层面,注重从是否切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否在意学生的思政需求、是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评价层面,开展“学习+工作”长效跟踪,及时掌握每个阶段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变化,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探究“需求—教学—影响—反馈—修正”的跟踪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了该课程以评促教,以评育人。
四、注重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协同育人目的
注重自我提升,积极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自身科研教学,成功立项1项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市厅级项目,参与撰写的建言献策获得九三学社采纳;发表3篇课程思政教学论文,主持立项2项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项目,积极参与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及资源建设,参与思政培训和学习等。注重学生成长,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就业引领等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深入课程及专业领域提升自我,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以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2022年度在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显著性成效情况:
1.2022年7月,主持校级创新创业中心教育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2.2022年9月,主持校级“融合发展”教学改革项目“自然地理学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教学模式探究”;
3.2022年4月,参与2022年四川省教育厅第三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自然地理学”;
4.2022年发表课程思政教学论文3篇:
(1)余琴,刘洪江.“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6):105-110.
(2)余琴.案例教学法在“旅游地理学”思政教学中的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西部旅游,2022(07):40-43.
(3)余琴,但强,陈金龙.基于学习通主题讨论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教学探索[J].当代旅游,2022,20(14):97-100.
5.2022年6月,主持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双碳目标下乐山市低碳旅游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女性视角的分析”,用国家的发展战略指导科研。
6. 2022年7月,参与的建言献策 “防范青海门源震后滑坡泥石流灾害与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的建议”获得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采纳;
7. 2022年9月,指导学生胡星的项目“彝族传统服饰融入当代时尚元素的设计与开发”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